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践操作中,尽管审计人员采用了规范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仍然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但是,大量实践证明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成果利用等多种途径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
1.提升审计方法和手段
审计部门应根据本行的总体目标,推行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结合商业银行业务特点,建立涵盖所有人员、机构、操作环节和业务过程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金融产品和业务经营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审计覆盖面及审计频率,实现有限审计资源的高效运作。
2.加强审计成果利用
审计部门应通过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改进审计的检查和监督形式,充分利用已有的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审计。另外运用系统平台对所有审计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和全流程管理,项目实施过程均须线上作业,在系统中全面体现,通过系统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及具体措施,密切关注问题整改进度,并对已查出的问题开展后续跟踪检查,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3.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新审计准则中指出,审计机构应当针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等五个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审部门应通过对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方式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4.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独立性对内部审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独立性并不是仅仅指形式上设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指审计部门能够独立行使其职能,不受被审计单位人员或其他人员的干涉,及时发现和控制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出具客观、公正和合规性的审计报告,只有这样,审计部门的审计发现才会受到重视,审计建议才能被采纳,审计机构才拥有权威性。
5.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要按照“宁缺勿滥”的原则做好人才素质的把关,充分考虑审计队伍结构的配置,确保审计人员在数量、质量、专业结构上均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工作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要求。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运城支行
严林峡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