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市场网讯 近日,晋城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出台《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强调,要更好发挥质量认证“信用证”“体检证”“通行证”作用,实施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行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晋城制造、晋城建造、晋城服务品牌以及脱颖而出部分质量认证强县。
《方案》指出,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为抓手,引导广大企业学习质量管理先进标准方法,积极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能源管理体系整合认证,加快质量管理体系新版标准推进力度,推动2026年底前完成600家获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换版工作,实施“升级版”的质量管理体系。要鼓励和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切实履行环保社会责任,减少污染物排放,到2026年,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突破300家;推动钢铁、煤化工、水泥、建筑陶瓷砖、纺织面料等生产企业积极开展低碳产品认证,促进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发挥强制性认证“保底线”作用,推动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企业提质升级,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需求,分类实施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聚焦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需求,持续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引导产业链“链主”企业将上下游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推动先进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模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方案》指出,要推动质量认证服务光机电产业链,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人工智能下游、中游到上游各个产品、各个产业链,推动山西星心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打造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创新技术研发,赋能链企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支撑全链条质量协同升级,健全覆盖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合格评定体系,运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和方法,在信息、环保、建筑等重点领域,推动质量认证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行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等新型管理体系认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优化认证服务模式和产业布局,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提供一体化服务;支持链主企业将质量认证协同纳入产业链协同平台支持内容,深化全过程全链条质量认证数据联通共享与开发利用。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建立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评价标准体系和社会评价机制,增强检验检测机构的品牌意识,引导其开展服务商标注册,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居山西省以致全国前列的检验检测行业品牌机构。
《方案》强调,要夯实县域质量基础设施,以质量认证为牵引,构建统筹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质量基础设施融合服务体系,推动质量认证与检验检测、计量、标准、质量管理等要素协调互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开展质量认证服务基地、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建设,支持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机构提供合格评定服务;强化认证在推动其他质量基础设施要素广泛应用和持续改进的积极作用,促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加强质量认证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太行一号线、康养特色村和特色院落的建设标准为依托,推进太行民宿和乡村旅游开展质量认证服务,通过认证评价方式培育区域以山西凯永养殖为龙头的高端质量品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鼓励认证机构为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精准认证服务,强化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撑;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质量认证服务县域绿色转型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领域质量认证服务,探索建立美丽乡村第三方评价体系。推动涉农领域质量认证,大力推广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到2026年,全市农产品认证证书达到200张;推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促进县域经济效益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沁水县、陵川县等适宜县区开展“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活动,规范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邢凯)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