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以来,国内经济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市场需求稳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总体仍显不足,一些经济指标超预期走弱。为及时了解掌握我省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在本季度的生存发展状况,省市场监管局研究设计了《2023年第二季度山西省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并于6月28日至7月2日在全省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活动覆盖了全省11个市及综改示范区,共收回调查问卷2685份,经认真分析筛查剔除问题问卷98份,获得有效问卷2587份。此次问卷调查虽然是抽样调查,但反映出来的现象,却可以以点带面,现根据调查问卷及相关数据,形成以下分析报告。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获得的2587份有效调查问卷,从所在区域看,晋城市、太原市、吕梁市的调查问卷较多,调查问卷量均达到300份以上,分别占到问卷总量的19.13%、15.39%、12.95%;忻州市、临汾市、晋中市的调查问卷均超过200份,分别占到调查问卷总量的10.75%、9.66%、8.81%;除综改示范区外,其他市的调查问卷也都达到100份以上。(详见图1)
从所属行业看,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调查问卷数量均超过1000份,分别占到调查问卷总量的40.12%、39.31%,合计占到79.43%;制造业、租赁和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旅游和娱乐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均有涉及但数量较小,合计只占总量的7.78%;其他行业占比12.79%。从经营主体类型看,个体工商户占绝大多数,占到调查问卷总量的73.52%,小微企业占到调查问卷总量的18.94%;中型企业占到调查问卷总量的3.17%;其他类型占到调查问卷总量的4.37%。总体看,调查对象在全省分布相对比较均衡,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占到主体类型的92.46%,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调查行业的绝大多数等特征,反映出此次调查对象区域覆盖广、行业集中、类型突出、贴近实际等特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二季度市场经营主体经营现状
一是从生产经营总体情况看。与2022年同期相比较,9.78%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所增长,29.57%的调查对象认为基本持平,60.65%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所下降;与一季度相比较,10.7%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所增长,35.18%的调查对象认为基本持平,54.12%的调查对象认为经营状况有所下降。从两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6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二季度的总体经营状况不如2022年同期和一季度,与一季度56.9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缓慢恢复形成明显对比,这个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从营业利润看。与2022年同期相比较,8.97%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所增长,29.88%的调查对象认为基本持平,61.15%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所下降;与一季度相比较,9.28%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所增长,35.02%的调查对象认为基本持平,55.70%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所下降。从两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二季度比2022年同期和一季度的利润有所下降。选择“与2022年同期比较认为营业利润下降”选项的调查对象二季度比一季度多7.53%,这说明二季度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的利润仍在低位徘徊,认为营业利润下降的调查对象数量不降反增。(详见图2)
(图2)
三是从原材料成本看。47.51%的调查对象认为比一季度有所增长;31.54%的调查对象认为与一季度基本持平;20.95%的调查对象认为比一季度有所下降。可以看出,认为原材料价格增长的与基本持平和有所下降的调查对象数量比较接近,说明大家对二季度的价格感受分歧较大,认为增长的调查对象多于认为下降的,并且认为增长的调查对象多数集中在增长10%以内,反映出二季度原材料成本总体还是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详见图3)
四是从物流成本看。46.85%的调查对象认为与一季度基本持平,32.62%的调查对象认为比一季度有所增加,20.53%的调查对象认为比一季度有所降低。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认为基本持平和下降的调查对象占到总数的67.38%,虽然认为增加的调查对象还有将近三分之一,但比一季度下降了4.73%,说明二季度物流成本相对平稳有所下降。二季度全国物流行业回升趋势有所波动,向好基础需要巩固,预期稳中向好的大环境是中小微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详见图3)
(图3)
五是从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看。选择同质化价格竞争激烈,利润持续走低的调查对象达73.17%,占比最高,这与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有关,这些传统行业进货渠道、产品、服务基本相近,靠拼价格获取利润的问题比较突出。排名第二、第三的困难为库存周转慢市场需求疲软和原材料、环保等综合成本持续攀升,占比分别为36.1%和32.43%。虽然二季度经济有所回升,但内需复苏并不强劲,消费和企业信心依然不足,原材料和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是形成这两个困难的主要原因。选择贷款融资比较困难和涉企政策不连续不稳定的调查对象占比最小,分别为5.45%和4.72%。(详见图4)
(图4)
(二)惠企纾困政策落实状况
一是从享受惠企纾困政策角度看,62.27%的调查对象没有享受过惠企纾困政策,21.92%的调查对象享受过增值税所得税减免政策,8.62%的调查对象享受过房租减免。选择财政专项资金、企业社保减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扶持、培训引进人才支持的比例都不高,占比分别在3%-5%左右。选择其他项的只有1.62%,其中提到享受的内容有房租缓交、水电补贴、物流补贴贷款利息减免、发放消费券等。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小微经营主体并未享受到惠企纾困政策,但分析数据后发现大约有14.95%的调查对象享受过两种惠企纾困政策,说明惠企政策的普惠性仍需继续加强。(详见图5)
(图5)
二是从申请及享受惠企纾困政策遇到的问题看,除其他选项外,选择获得信息滞后、政策理解难度大、政策举措不够精准、办理程序复杂、前置条件过多的调查对象比例都比较高。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获得信息滞后、办理程序复杂、前置条件过多,占比分别为43.49%、40.28%、36.49%。因此,政府在制定和推进惠企纾困政策落地时,应该尽可能减少前置条件、简化办理程序、加大宣传解读力度,以提高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效率和便利性。(详见图6)
(图6)
三是从知晓惠企纾困政策的渠道看,可以发现新闻媒体、企业间相互告知、政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是最主要的渠道,占比分别为40.74%、37.57%、35.95%。其次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行业协会商会,占比分别为27.52%和12.25%,说明这两个渠道也比较重要。选择其他渠道的最少。说明政府在宣传惠企纾困政策时,首先要加强在新闻媒体及新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其次也要关注企业间信息的互通、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行业协会商会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但也不能忽略。(详见图7)
(图7)
四是做好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工作的建议。53.5%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听取企业意见建议,45.7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简化惠企纾困政策执行程序,39.5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提升惠企纾困政策普惠性,36.26%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加强惠企纾困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只有2.6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其他,反映的主要是增强政策的落地监管问题。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广大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对惠企政策的制定、宣传、执行、落实等每个环节都很关注,希望在今后的惠企纾困政策落实工作中能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开门定政策、开门抓落实。
(三)经营主体对下半年发展的预期。主要从经营主体对下半年的市场预期和投资计划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97%的调查对象对下半年市场持乐观态度,26.48%的调查对象持悲观态度,40.55%的调查对象持看不清楚态度;只有12.87%的调查对象会扩大投资,43.7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会扩大投资,43.37%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是否扩大投资。从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持乐观态度和愿意扩大投资的比例较小,持悲观态度和不愿扩大投资反而比例略高,持看不清楚和不确定的比例最高,说明我省大部分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对经济发展趋势持谨慎态度,对下一步的发展缺少信心和动力。
(四)希望政府下一步采取的措施。与一季度调查结果相比较,选择税费减免等减税降费政策的调查对象增加了7.14%,选择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释放发展空间的调查对象增加了6.36%,选择适度宽松监管政策的调查对象增加了3.69%,选择其他的调查对象减少了17.19%,其余选项基本只有细微变化。说明广大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希望政府采取的措施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精准。(详见图8)
(图8)
三、对策建议
7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要实现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需要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需要注重把握转型“窗口期”,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需要通过增强工作互动性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改进政策举措,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对我省促进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同样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打好各项政策“组合拳”,确保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扎实开展好市场经营主体提升年活动,按照“五抓五提升”要求,扎实开展六项行动,用好清单管理、定期调度等六项工作机制。要开展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落实落细30项重点任务119项改革措施,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建好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应享尽享、快速兑现。要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我省高标准市场体系133条具体措施和13个配套方案的落地见效,持续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完善与负面清单制度配套的审批、激励、惩戒机制。要制定各项政策制度落实情况评估制度,实行台账管理制度,逐条逐项进行跟踪问效。
(二)抓住转型升级“窗口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加快提振消费市场,用好国家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鼓励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促进居民消费提档升级,推进乡村e镇、电子商务基地、直播带货、智慧零售等消费新业态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好我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61条、服务业促消费10条等政策、顶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推动服务业全面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好文旅康养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供给。要在扛牢能源增产保供责任的同时,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地。要抓好链长制和专业镇建设,开展好产业链培育激励资金申报工作,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模式,强化配套企业引育,发挥好专业镇政策体系和发展资金作用,强化梯次推进,做大规模。
(三)搭建政企沟通“连心桥”,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树牢“店小二”意识,放低姿态,以完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为抓手,深入企业一线走访、倾听、问需,站在“企业视角”思考问题,做到“身入、心到、行至”。要善于因地制宜,探索出台政企沟通交流政策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比如,建立帮办代办服务制度,开通12345“为企服务专线”、开展“惠企直通车”等活动加强政企沟通。要从重惠企政策公布向重惠企政策的解读和落地转变,找准切入点,抓好着力点,选派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下沉服务企业,深入开展走访企业活动,更好释放惠企政策“红利”。要突出问题导向,虚心纳谏,躬身问计,及时改进政策举措,使各项决策接地气、通民情、得民心,进一步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市场监管局综合处
王晓江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