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市发改委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回答了媒体提问。
近年来,大同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全环节、全链条、全要素抓好粮食稳产保供,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实现“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2018年至2022年5年间,大同市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年产量由122.8万吨增加至127.4万吨。全市粮食储备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建立了原粮和成品粮储备。政府粮食储备数量足、质量好,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同时,各类粮食企业库存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企业商品库存较前些年明显增加,再加上农户手中存粮,全社会储粮层次更加丰富,保障更加有力。为确保大同市粮食市场运行有序,全市建立了18个粮油价格监测直报点,对原粮收购、出库价格、成品粮批发、零售价格等进行定期监测,主要粮食品种均已纳入监测范围。同时实行粮油价格监测周报、秋粮收购玉米价格五日进度报,及时全面掌握粮油动态信息。共确定应急供应网点137个,市级和各县区均制定了粮食应急预案,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确定的应急加工和供应企业签订了承诺书,确保各类粮食应急企业能及时响应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急粮食的加工、配送和供应工作。
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任务。下一步,大同市将继续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着力抓好秋粮收购,引导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多渠道筹措收购资金,加大市场化收购力度,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深化市场监管,规范收购秩序,大力开展秋粮收购专项督查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粮食行为,严肃查处“打白条”、压级压价等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持续开展粮食统计调查,积极推动粮食流通统计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组织开展全市粮油供需平衡调查,不断提高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增强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实效性、针对性,及早发现并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
本报记者庞善好 安红岩
【责任编辑 王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