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两天就要过端午节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且属于南北通吃,无论地域南北,在过端午节的热闹劲儿上,绝无橘枳之分。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中外之别
时移世易,俗与世变。当今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加速迈入现代工商社会,许多基于农耕生活形成的端午习俗逐步淡化甚至消失。在城镇里,人们或许还会吃粽子、戴香包,但人们亲手包粽子、做香包,家家户户挂菖蒲、熏苍术的情况越来越少,赛龙舟、祭屈原等最重要的纪念活动,也开始变得更注重表演性甚至趋于商业化。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发生碰撞,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外来节日文化竞争,端午节也不例外。在时间安排上,端午节和西方舶来品“父亲节”有点重合。90后和00后们,似乎更喜欢过带有异域情调的“父亲节”,而非最具本土风情的端午节。
在“古今断裂”和“中西竞争”多维文化生态格局下,端午节的形象亦可能被作为一个旅游、休闲、娱乐以及购物的非常假日,甚至有人戏称端午“小长假”是屈原投江留给今人的“福利”。就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在近邻韩国眼中似乎格外亲切,韩国人也有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过端五节的习俗,五月初五在韩国称为“端午祭”,虽然都叫端五,但节日的涵义却和中国完全不一样。韩国端五节以祭祀为活动核心,祭祀期为阴历四月初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习俗方面,除了祭祀外,还有荡秋千、摔跤、绘画、歌舞表演、做传统打糕等。作为多国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被韩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申报,对作为起源国的中国来说,也是敲了一下警钟: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
种种起源说 “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广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节俗起源的歧出。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并存。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唐朝诗人文秀曾写过一首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描述的就是民间怀念屈原的情怀。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讨越。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死子胥。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初五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的第四个说法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一种崇拜龙的图腾、制造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你知道吗?端午节是古代的三八节
当端午节成为法定节假日,我们把它作为旅游度假日,而端午节是古代女人的三八节,这个挺雷人的概念,你知道吗?
端午节在以前又称为“女儿节”,正是现代女人所过的“妇女节”。据记载,每年的端午节,女孩们都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花枝招展。然后再戴上石榴花,看上去十分美丽。
明朝的余有丁在其《帝京五日歌》中写道:“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头当簪,衫裙簪朵盈盈新。”就将古代女人过三八节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另外,古代女人的三八节还有一天是“七夕”,那个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明朝时,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才是女人的节日。明朝的《帝京景物略》中就说,九月初九这天,“父母必迎女来食花糕……”
其实,无论哪朝哪代,女人都希望自己在那一天是最美丽最漂亮的。尽管各朝各代的三八妇女节大不相同,可唯一相似的地方便是“以女人为主”。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几十万年的阴阳转化化育人类,人身上有着大自然的密码,人类和自然界有统一性。端午临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长之日,这日阳气最旺,阳极会伤人,需要避毒。《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这是大自然节律的节点,也应当是人生节律的节点。实际上这是在迎接夏天的到来。“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夏季到来,天气日益湿热,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所以说,把端午节当作全民“卫生防疫节”,提高一下我们的卫生健康意识,倒也算个积极的态度。
屈原时代 山西这地儿啥情况
说到屈原和山西的联系,这并不是个伪命题。
首先,在古代山西有个堪比屈原,和他属于一个量级的著名人物,叫介子推。南有屈原,北有介子推,屈原和介子推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二位历史文化名人。介子推处于春秋时期,屈原处于战国时期。相差约三百年。介子推追随晋文公,割股奉君,成就霸业;屈原辅佐楚怀王,不受信任,君死国灭。二人的共性都是忠心事主、忧国忧民。一个遭受排挤,悲愤之极投江而死;一个功不言禄,悄然隐退遭焚山而亡。一个性情刚烈,一个淡泊名利。由祭祀屈原而产生了端午节;由祭祀介子推而产生了寒食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清明节。屈原之于端午节,国人皆知;介子推之于清明节,在全国范围内熟悉这段典故的人,唉,并不多。
屈原生活的那个年代,在公元前两三百年前,那个时候,刚好是晋国淡出历史,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大背景。
晋国(公元前1033年—公元前403年),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晋国在春秋中后期一直是头号强国,一家独大,非但在中原诸国中没有国家可以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就是南方的楚国也落在了下风。如果没有三家分晋,作为一个强国堵在秦国东征的道路上,恐怕秦国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如果不是三晋经常相互攻伐而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作为一个整体的晋国在战国时期应该发展成一个超级强国,并可能成为统一中国事业的完成者。
最有可能成为统一晋国的继承者是赵国,在战国时期也一直很强,虽然没有像秦、齐、楚那样成为统一全国的时代开创者的有力人选,但是也有“胡服骑射”那样的创举,而且是战国后期可以与秦国对抗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可惜赵国的领土偏北,中原的先进思想不能及时传入,终于在政治经济上落后了。晋国的分裂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秦国,只可惜中国文化传承由此而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屈原是楚国重臣,终身在南方履职,他当然不希望韩、赵、魏三国强悍起来,不过出于联合抗秦的战略目的,倒也尽量和韩、赵、魏三国交好。有历史记载,楚怀王曾经出访过赵魏二国,虽然史书上没说屈原有没有随王伴驾,但以他当时的官职,多半会一同前来,倘若如此,也是一段佳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