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市平城区残联采取“三强化”工作方法,持续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2017年以来,全区共完成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人数393名,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人数1149名。作为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平城区残联每年完成数均接近大同市总任务数的一半,连续五年完成率在大同市排名第一。
强化资金保障
将符合康复救助条件的残疾儿童纳入区委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着力争取救助资金,落实省、市、县(区)三级配套康复资金,为残疾儿童康复提供资金保障。经市、区残联复核确定为本年度救助对象的残疾儿童,由所在康复定点机构向区残联发出康复训练经费申请,并提交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系统资料,区残联根据其所提交的资料进行详细核实,对于符合项目条件及按要求完成康复训练周期的残疾儿童,区残联将依照规定进行拨付。
强化监督管理
要求各康复定点机构整合资源,优化方案,确保为每个患儿打造“量身定制”的康复训练方案并建立全套个性化系统档案。同时不定期深入康复机构督促其做好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运动功能、言语能力、情绪管理、行为控制、社交能力等工作,确保康复机构训练质量。鼓励机构间加强合作交流,互相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标对表,为孩子们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目前,辖区内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已由2017年的4家发展到2021年的8家。
强化宣传回访
儿童期是康复的黄金时期,平城区残联秉承“早介入、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利用微信公众号以及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大型活动中大力宣传、普及母婴保健和出生缺陷预防知识,鼓励家长及时采取预防性、补偿性或矫正性措施,最大限度地使残疾儿童免受二次伤害,达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的良好效果。同时采取线上交流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形式,不定期到定点康复机构进行督查,随机电话回访受训儿童家长,全面了解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进度、康复有效率、儿童在训率、家长满意率等问题,对残疾儿童康复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跟踪,确保儿童康复真实有效,持续提升民生工程的知晓率和满意度。(石晓靖)
【责任编辑 王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