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也就是2023年市委一号文件。
为帮助大家更准确地了解文件精神和内容,5月6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2023年市委一号文件有关内容,并回答媒体提问。
今年的大同市委一号文件已于4月28日印发。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建设农业强国和省委“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部署,围绕市委“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建设农业强市和农业“双十”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做优做强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市加快高质量发展作出“三农”贡献。具体量化指标是: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1.7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5.6亿斤以上;一产增加值增长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一产固投增长10%以上。
文件包括10个部分40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牢两条底线,突出四个重点,做到四个加强”。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实施单产提升行动,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扩大大豆油料种植,确保实现年度目标任务。同时,抓好设施农业、畜牧业生产,示范推广有机旱作膜下滴灌,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
聚焦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群体,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重点领域,聚焦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重点区域,强化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注重扶志扶智,促进产业就业,发挥各类帮扶作用,确保脱贫人口和脱贫县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速。
突出特优农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民增收四个重点。
打好特色优势牌,做好“土特产”文章,做优做强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产品品牌营销,全链条推动特优农业发展。今年推动10个乡村e镇建成运营,支持打造黄花专业镇、专业村,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超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超6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超200家。支持开发品类丰富、健康营养、快捷便利的预制菜产品。推进总投资185.53亿元的210个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00.27亿元。全面提升“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强化村庄规划引领,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房、水、路、电、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
以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星级文明户创评等有效做法,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农民增收上,落实促进农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升职业技能,稳定农民务工就业,增强乡村产业带动能力,增加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完善权益保障制度,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做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和党的领导四个加强。
重点抓好耕地建设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动3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及早开工建设,今年建成20.8万亩。努力扩大水浇地面积,今年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03万亩。
以种业振兴、农机装备为重点,在农作物和畜禽良种选育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引进研发上取得新进展。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主要畜禽良种供种保障率达到87%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健全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保障机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
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千家万户、走进田间地头,吃透市情民情农情,强化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推动市委、市政府“三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本报记者 庞善好 安红岩
【责任编辑 王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