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岁的赵志国,是朔州市山阴县马营庄乡苏家场村民。他与妻子一起在自家承包地里探索的“田园革命”,逐渐被村民们关注。多年来,他发展的“阶梯式”农业经济,凝聚着多少个春秋经营的心血与汗水,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聚宝盆”。
2012年,村里兴起发展特色经济脱贫项目,他跟着种了0.6公顷核桃。这几年,他经营的果树收获满满。去年他的核桃不出家门就买光了,每公斤卖20元,谈起收入来,老赵满脸笑容。
传统产业玉米一派
随着农业转型发展,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产量高,省力省时,种植玉米仍为农民主产。这一点赵志国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他在选种上认真对待,保证产量稳中有升。在地少的基础上,他还要继续承包其他村民的土地经营。今年种植近3公顷高产玉米,每亩产预计达到1000公斤。现在村里60岁左右的农民成为壮劳力,发展高产玉米种植,成为维系传统产业的一派。
特色经济主导一业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他从2012年起顺应发展要求开始种植核桃,腾出0.6公顷地专门搞起特色经济,探索农耕套作模式,发展田园综合体。他把这块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种植结构上,打破传统单一种植,采用套作模式,一分选用中林五号和辽黑一号两个品种种植核桃,在养殖上,核桃园里散养了一群黑豹鸡;在果树品种上,一分选用优种李树、桃树、苹果、杏树种植,一分套作了茄子、芹菜、西红柿等蔬菜,一分拢起大葱,剩下一条线也种了玉米,不空地,种得满满的。
8月初,走进他的采摘园,层层叠叠,条理有序,菜园果园鸡场,园中套园,令人目不暇接。瓜果桃李挂满枝头,处处美景,田园风光,一幅丰收图画尽收眼底。来过他的采摘园的客人,回去时采购了满满一大堆,还连连赞叹说,他的采摘园建设的像个世外桃源。赵国恒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