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网讯 代县聂营镇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全面实施“平川玉米水稻主产区、半坡苗木小杂粮特色种植区、山区移民搬迁区和特色种植养殖区”发展战略,率领全镇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促使全镇三村于去年实现整村脱贫。
因人施策摘贫帽
东高泉村地处平川,全村65户1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0人,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为确保贫困户顺利脱贫,村两委在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逐人把脉、因人施策。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扶贫资金50万元,打180米深井两眼,并实施配套,铺设U型渠,增加水浇地面积600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了土地产出收益,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500元以上;二是政策兜底,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并争取到帮扶单位县电力公司支持,为3户贫困户子女发放助学金2000元/人。该村通过因人施策,分层实施,2016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100元。为保证贫困户增收致富不返贫,帮扶单位还为贫困户每户发放小草鸡30只,户均增收1500元/年,进一步巩固了精准脱贫致富成果。
多措并举拔“穷根”
黑山庄东村地处半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96人。近年来,该村立足实际,利用平均海拔高,光照时间长的优势,争取上级扶贫资金79.3万元,实施投资少、见效快、收益稳定的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贫困户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他们还争取到8.4万元为6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工程项目。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协调贫困户进行土地流转,人均2500元/年,转移剩余劳动力到周边矿山企业工作,每年可增收20000元/户;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纳入低保范围。为了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大伙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林产业,栽种核桃树350亩、仁用杏200亩。通过多措并举,合力脱贫攻坚,促使该村2016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拔掉了“穷根”,实现了整村脱贫。
产业帮扶奔富路
窑子村位于聂营镇东南部山区,全村100户2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85人,拥有耕地面积1614亩,荒坡、荒沟面积8000余亩。因该村背靠大山,山中铁矿资源丰富,周边建有多个铁矿企业,经两委积极与铁矿企业协商,将600余亩荒坡、荒沟合理流转给周边矿山企业,仅此一项每年可获取流转补偿款54万元,人均可分红1500元,使集体经济首次“破零”。他们将32名富余劳动力推荐到矿山企业打工,使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此外,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扶贫项目,历年累计栽植优质核桃树500多亩,成活率达到了95%。针对导致核桃果肉不够饱满,品质较差的问题,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资20.84万元新打高标准机井一眼,彻底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增加核桃树灌溉面积200亩,每年可增收15万元,人均增收672元。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600元。政策好、人勤劳,让荒山变成了“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