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这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成长
当它们铺展在泛黄的纸张上
以古籍的形式呈现在你面前
是否唤起了你刻在身体里的华夏文化血脉?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
“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
在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系统展出了50余部、近500册珍贵古籍
绝大多数古籍为首次亮相

对很多小伙伴来说
“垂棘”是很少听到的一个词
山西博物院讲解员李惠解释称
“垂棘”原本指春秋时期晋国垂棘之地盛产的美玉
后主要代指珍贵的宝物
明清学者范弘嗣、范鄗鼎
将当时三晋学者的文章精华收集起来汇编成书
命名为《晋国垂棘》
此次展览便是借助此意展出诸多经典古籍

本次展览中
有《国语》《资治通鉴》等史学丰碑
也有《荀子·劝学篇》《滕王阁序》等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
展现了古籍作为文明火种、思想灯塔的永恒价值

在现场观摩这些佳篇名作古籍
仿佛是与中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第一单元“晋风淳远”
可以从《荀子·劝学篇》中重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在第二单元“盛世繁星”
与王勃的《滕王阁序》相遇
定能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山西博物院推出的古籍专题展在展品遴选上尤为考究
50余部古籍中,善本比例高达五分之一
墨迹间流淌着跨越时空的学术传承

从史学巨著到诗词华章
从思想论辩到文学抒怀
泛黄纸页间跃动的不仅是文字
更是先贤哲思与文化基因的鲜活印记

古籍善本作为纸质文物对温湿度极为敏感
文保工作者使用了很多科技手段
展柜特别设定为恒温恒湿
并且与外部环境隔绝以防止霉菌、虫害对古籍的侵蚀
展厅采用低照度冷光源
避免长期直射光加速纸张老化

主办方表示
本次展览为配合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
希望借此展览邀请更多读者共赏传统典籍之美
与古代文人墨客共赴“书香之旅”
新华社记者:解园、邓浩然
报道员:裴元新、乔婧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山西分社
联合制作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李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