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是潞安化工集团战略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基石”和“基础”。该集团主动适应“双碳”要求,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煤炭产业,推进设备更新、管理升级和技术迭代,加速煤炭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数智潮涌 激发澎湃动能
“一键拉架、终端推送”“采高能达到4.5米”“自动开停控制”,说起“12000KN型液压支架”的优点,潞安化工集团古城煤矿综采二队队长张龙直言“说不完”。与12000KN型液压支架相配套的智能化装备,正在古城煤矿S2301工作面“服役”,顶板支护效果好,煤墙完整性有保证,工作面工程质量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明显提升。
在潞安化工集团司马煤业公司选煤厂,智能选矸系统对煤和矸石进行数字化识别和跟踪,通过智能喷吹系统将煤块喷出,块煤通过皮带返回煤仓,矸石进入矸石仓,高效分离煤与矸石,实现煤炭拣选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在潞安化工新元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测井下作业地点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信息和施工情况,及时分析和处理潜在隐患。这得益于覆盖全矿井的SPN环网。
科技之翼拂过矿区,从百米井下到厂房车间,煤炭企业正经历一场影响深远的智能化变革。该集团坚持向智向效发力,从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到具体推进、点状突破,加快培育煤炭产业新质生产力。

2024年该集团新建成7座智能化矿井,累计建成智能化矿井22座、智能采掘工作面159个,29座生产矿井采掘装备稳步改造更新,煤矿设备总体新度系数提升28%,先进产能占比88.5%。随着智能化矿井应用延伸,智能化改造持续释放减人增安、降本提效红利,加快煤企焕新提质。
智能化技术加持,助力矿井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该集团共安装电子围栏1718套,各矿电子围栏系统已建成投运。在有序推进电子围栏系统、无视频监控不作业系统投用的同时,该集团加快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管控平台”,对集团智能矿井9大类系统综合集成,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系统集中采集、远程监控,数据融合、信息共享,数据分析、综合展示,构建“互联网+监管监察”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做到安全监管的远程化、可视化、智能化。
“对于咱们井下工作而言,智能矿井建设目的很简单,就是减人、提效、增安。”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智能化矿井建设办公室主任张世丽说。该矿17个变电所、24部主皮带、3个水仓、9部架空乘人装置全部完成了无人值守改造,预计减少值班值守人员60余人。在该矿智能综合管控平台上,升级后的人员精准定位系统将井下员工的位置从区域性定位精确到点状定位,随着智能化建设的纵深推进,那些代表员工定位的黄色光点会越来越少,“人少为安”将得到更具象化的呈现。
绿色开采 擦亮生态底色
煤炭绿色开采是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过渡手段。该集团勇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使命,加快推进绿色开采技术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向着“黑色资源、绿色开发”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填开采不仅能释放建筑物下、铁路下等煤炭资源,提高煤炭采出率,还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矸石返井。潞安化工集团坚持向新向质,引进充填开采新工艺,在常村煤矿、司马煤业公司、郭庄煤业公司、高河能源公司等矿井实施长短壁膏体充填开采,全面推广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持续提升置换煤量。
司马煤业公司不断改进充填开采的技术参数和设备选型,在二采区综采长壁式充填工作面的规划设计上取得重大进展;引进梭车,搭配掘锚机作业,单个条带开采效率提升20%以上。
常村煤矿不断优化充填开采工艺,由原来的单纯掘进机掘进条带,变为机掘+人工开口相配合的掘进工艺。工艺优化后,常村煤矿原来16天掘进一个条带,现在仅用13天就可以完成。自2022年8月实施充填开采以来,累计充填条带49个。
王庄煤矿实施墩柱+柔模沿空留巷顺序开采技术,综合了墩柱和柔模两种支护的优势,支护效果好、成本低,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煤炭采出率。
瓦斯综合利用是煤炭绿色开采的核心环节之一,古城煤矿综合采用地面钻孔预抽煤层瓦斯、井下穿层钻孔抽采等多种方式,优化瓦斯抽采技术,提高瓦斯抽采率。
余吾煤业公司将瓦斯综合利用作为创建零碳矿山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 “8%以上瓦斯全部利用,8%以下瓦斯利用率达到90%”项目,达到瓦斯利用降碳目的。(张刚强 郭艳霞 李佳奇)
【责任编辑 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