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好春光,项目建设忙。日前,长治市沁县南里镇樊村“稻蟹共生”施工现场“热”气腾腾,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挖掘机、罐车紧密配合,工人们各司其职,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等工程,改造后的农田将“身价”翻倍。

50亩的低洼地变成了高产水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昔日的低洼地,种出了每亩1200余斤的优质水稻,变成了村集体的“聚宝盆”。这看似平常的“旱改水”农田提升项目,实则樊村治理低洼地的一项“新疗法”,也是向风险田要粮的一次新尝试。

近年来,南里镇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核心任务。2023年前的春天,在充分讨证的基础上,决定率先在樊村利用圪芦湖水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全力加大低洼地治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整合土地等资源要素,采取立体开发,种养结合的模式,试推30亩稻蟹共生。那年秋天,老百姓们看到了蟹稻田里成熟的水稻挺着沉甸甸的稻穗被卷进机器,经过收割、脱粒等工序,一颗颗饱满的稻子被投放到运粮车里,田间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一年,樊村“稻蟹共生”一试就试出了“万元田”。

“地还是那些地,但经营方法儿不一样,地块集中才能释放规模效应!”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云一语道破土地集约的重要性,“既然内涝多发,莫不如变‘水害’为‘水利’,我们将旱地改水田作为促进增收的突破口,通过稻下养蟹,降低成本,提升米质,实现蟹稻双增收,带领群众抱团取暖,共同致富,使昔日的易涝地变成如今的‘聚宝盆’。”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樊村成功恢复了水稻种植,并勇于尝试新的稻蟹科学种养模式。从2023年试种30亩,到2024年的50亩,再到今年春天,樊村决定继续平整50亩低洼地推行稻蟹共生模式。据悉,樊村“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特点,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实现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绿色生产。作为村里的“领头羊”,周云依靠多年种植经验,将带领村民开拓出一条水稻种植的新路子。

从“望天收”的涝洼地块,到地肥水美的丰产田,改变的着力点在哪儿?现在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樊村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农业转型中找到答案。而下一步,樊村也将凭借地处圪芦河水库下游,水源充沛,水质优越,以圪芦河水库生态核为锚点,利用水稻特色种植与稻蟹共生的独特资源,通过“三区空间重构(渔乐休闲区、稻作文化区、运动游乐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水旅融合、农旅共生、交旅联动”的复合型优势,推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发展更高效,更具活力,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郭学红 苏柯力 李旭豪)

【责任编辑 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