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爷,您放松些,手臂自然下垂就行。”在长治市上党区幸福广场的智慧小屋里,上党区人大代表、马蜂科技有限公司网络部崔冬冬,正操作着智能健康体检一体机为李大爷测血压。这看似普通的一幕,却是他践行服务群众、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使命的日常写照。身为深耕技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才,他始终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积极投身于数字乡村建设,用技术力量为乡村发展赋能添彩。

“智慧小屋”开启乡村便捷生活新模式。“智慧小屋” 由马蜂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是上党区委、区政府推动人工智能进乡村的试点项目。自投入试用以来,便为村民提供了90多人次的免费体检服务。崔冬冬带领团队精心筹备与维护着智慧小屋,确保各项设备稳定运行。
智慧小屋的体检服务涵盖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图、胆固醇等 20 多个常规项目,为村民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村民们无需再长途跋涉前往医院排队体检,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全面的健康检测服务。而政务服务目前虽处于测试阶段,正式上线后至少能够实现 1048 项事项的线上办理。从医保查询、社保办理到户籍业务,村民们将能一站式解决诸多政务需求,极大节省时间与精力。目前,全区已在永丰村,东掌村,振兴村,桥沟村,西申家庄村五个村子,率先投入小屋。崔冬冬说:“智慧小屋的建设,就是要打破城乡服务差距,将便捷的生活服务与先进的科技体验带到乡村,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智慧小屋正逐渐成为乡村的智慧生活中心,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迈向新高度。

技术攻坚,助力农业生产智能化升级。苏店镇东贾村以设施农业为主,农业发展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崔冬冬作为上党区人大代表,多次深入东贾村,与农户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同作物在萌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阶段,对水分、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有着独特且严格的要求,传统种植方式在这些方面缺乏精准控制。

面对这些难题,崔冬冬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专长,助力东贾村设施农业系统升级。他们为农田安装了先进的土壤湿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犹如敏锐的 “触角”,能够实时、精准地感知土壤湿度变化,并将数据即时传输,借助强大的物联网技术,所有数据汇总至控制中心,构建起智能化的农业管理体系。当土壤湿度传感器反馈的数据低于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设定标准时,控制中心迅速下达指令,自动启动灌溉设备。

“2024 年,我作为技术方在东贾村部署了 15 个大棚智能化升级,主要升级项目包括自动喷淋、温度湿度传感器、苗情监测以及大棚通风自动化等,帮助农户实现更便捷的管理大棚。” 崔冬冬介绍道。在大棚内,自动喷淋系统在夏季高温时,能迅速降低大棚内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为农作物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温度湿度传感器持续监测大棚内温湿度,一旦数值超出适宜范围,通风自动化设备立即启动,调节空气流通,维持温湿度平衡。苗情监测系统运用高清摄像头与图像识别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全天候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便会及时向农户发出预警,以便农户快速采取防治措施。经过智能化升级后,东贾村的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灌溉用水大幅减少,农户们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红利。

Deepseek 本地化,探索政务服务便民新模式。上党区委经济会议提出 Deepseek 本土化探索应用后,崔冬冬带领团队迅速响应,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已部署一台 Deepseek 服务器,全力进行 Deepseek 本地化应用以及本地知识库的建立。
“应用以后可以建立一个全区的政务服务 Deepseek 机器人,帮助广大老百姓实现政务不出门,线上办理政务事。”崔冬冬满怀期待地说道。该机器人将集成全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与办理流程,通过智能算法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政务咨询与办理引导。无论是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材料准备,还是办理进度查询,群众都能通过机器人快速获取信息。这将进一步简化政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性与效率,真正实现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崔冬冬在智慧小屋建设、农业智能化升级以及政务服务创新等工作中,始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声音,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履行着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作为一名区人大代表,又是媒体工作者,我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日常工作中更敏锐地捕捉群众诉求,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同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解决更多民生难题,尤其是借助数字赋能,探索更多高效便捷的服务模式,为上党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崔冬冬说。(李敏 韩婷婷)
【责任编辑 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