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有她独特的文学品性与艺术风格,是华人圈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源于骈文与律诗,初生于五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朝。清代民国时期对联的创作、应用、鉴赏,形成了特征鲜明、影响深远的楹联文化,这一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了装饰、交际、教育、宣传及服务民俗等功能,从而达到了鼎盛时期。直至今日,每年春节家家户户要贴春联;家人过寿要贴寿联;嫁女、娶妻、乔迁、开张等喜事要贴喜联;办丧事要贴挽联;至于各行各业的对联因行业的丰富性更是种类繁多;名山大川到处都有名胜古迹联的身影,她们装点山水的文化品格,彰显古迹的厚重文化。
对联有鲜明的实用品格,依托节日民俗和人生礼仪、民间婚丧嫁娶、建房盖屋、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商号开张、学生上学等诸事而广泛使用。清至民国时期,为了应对各种场合对联张贴的需求,民间对联书写者多备有对联工具书,以供应对,累积多年,全国各地留存下来大量不同时期的对联抄本。抄写者既有书法名家,也有普通民众,还有初学对联的学生,联语大多是无名氏的作品,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出对联作为民间文化集体创作与传承的特征。
每种对联抄本总是某个地域某个时代的产物,往往烙有某个地域的标志,又有特定的时代印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至民国山西对联抄本真实记载着山西这方水土上的百姓日常生活与宗教信仰,称得上传统社会的记忆库,再现了商业发展中农业社会的各种场景。从这些纷繁的对联类别中,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每一副对联似乎都是从远古而来的民族心灵密码,拷问着一方百姓的灵魂,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状态。一副副对联极具市井烟火气息,背后深刻地蕴含了山西传统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观。
对联诸美并具。形式上的对称美,内容上的诗意美,书法上的艺术美,主题上的厚重美,创作上的修辞美,极具中国元素,具有中国文化品格,体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对联自产生之日起,发展至今,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一路走来,极具兼容性、吸附性,思想上继承诸子百家,内容上善于化用经史子集,吸收了骈文、律诗、词曲、散文、古体诗、白话文各种文体的精华,亦庄亦谐,大俗大雅。同时又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主动地与民俗、书法、绘画、建筑、广告、影视、戏曲、小说等艺术相结合。对联在古今文化艺术中融会贯通,纵横渗透。民间对联记录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彰显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勤劳淳朴善良的山西人民为了生存,一年中四处奔忙,不得休闲,逢年过节遵照风俗在各个地方都要贴上对联。这些对联是底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祝福与祈祷,一副副对联透露出底层百姓久违难得的诗意与豪情。从对联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清至民国山西百姓生活的风俗画卷,折射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实态与精神追求。清至民国时期山西对联文献的地域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对联中生意联居多,反映了山西民间的重商气息
清至民国山西民间对联抄本中,生意联特别多,有时占抄本的主体地位,这是明清以来山西百姓职业选择重商的折射。比如:
史记中存货殖传,周官半是理财书。
贸易岂无庙廊志,权衡须用圣贤心。
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
经营暂试经营手,喻利常存喻利心。
公道由来平物价,春风到处解人颐。
以忠以信为事业,存仁存义作生涯。
同心协力自然复盛,积少成多孰与争能。
和气致祥货殖学问,
谦光受益处世文章。
温良恭俭让让中取利,
仁义礼智信信内求财。
正直经营岂能尽如人意,
公平交易但求不愧吾心。
以上摘自《孝喜春对本》,仅一本中就有通用生意联114副,还不包括行业联。这些生意联能够反映山西底层百姓对经营商业的美好愿望及经营过程中坚守秉持的为商之道。山西对联抄本中的生意联反映了山西人民从事经商注重商品质量,秉持诚信经营,肯吃苦实干、奋力拼搏的经商精神,对我们当下的商业文化建设有参照作用,对研究晋商学有参考价值。
(二)对联抄本中戏台联独具特色,反映了山西的戏曲文化
山西对联抄本中,还有大量的戏台联,这是山西民间活跃的戏曲演出的反映。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戏曲剧种多,从业人员多,演出频率高。山西几乎村村有戏台,每逢庙会演戏,都会贴上对联来装点环境,营造气氛,戏台联使得戏台美观而又富有文化内涵,演戏张贴戏台联渐成一种戏曲演出风俗。比如:
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方寸地乾坤世界,霎时间今古奇观。
山乡庙会流水饭整天不息,
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
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折,
戏岂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梵王宫挂宝莲灯照着麟骨床上春秋配,鸳鸯扇吊玉虎坠喜得阴阳树下巧相逢。
抄本中的戏台联,是一组难得的戏曲文献,属于稀有演剧文献之一种。有的戏台联是对戏曲的虚拟性、程序化等艺术特征进行阐发;有的是对戏曲教化、娱乐、祭祀、怡情、消闲、点缀升平等功能的揭示;有的是对戏曲本身涵盖内容的阐发;还有的是对戏曲演出场景的描绘及戏曲演员表演的描绘。还有或借戏喻世,或调侃,有时一语双关,以论戏为外壳,另有别意的戏联。这些戏台联反映了底层百姓对戏曲演出的看法。从侧面反映山西戏曲的点点滴滴,见证山西戏曲的繁荣与发展,为研究戏曲学提供别样的材料与思路。
(三)有丰富的神祇对联,反映山西民间多重的宗教信仰
对联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也展现了底层百姓的宗教信仰。比如在我们收集的《对联抄本》(陶朱新事业,端木旧生涯)中,类别主要有:天地对、皂君对、财神对、土地对、观音对、五道对、油酒仙对、河神对、龙王对、虸蚄对、老君对、眼光对、张仙对、佛殿对、瘟神对、药王对、药铺对、三官对、井神对、关帝对、文帝对、玉皇对、三义阁对、东岳对、刘真君对、子母对、水神对、火神对、社神对、龙神对、天后对、三清对、严陵对、准提对、弥勒对、五昌对、二郎对、韦陀对、北帝对、土榖对、孤魂对、孝对、忠节对、义对、婚娶对、聘女对、上梁对、书室对、场中对、仓中对、厨房对、泰山对、鲁班对、白虎对、青龙对、戏台对、山门对、钟楼对、鼓楼对、真武对、文昌对、谢土对、牛马王对、闫君对、城皇对、禅房对、家庙对、先祖对、魁星对等。仅从以上类目就可以看出民间宗教丰富性,对这些对联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真切了解清至民国山西百姓的思想认识与精神追求。这类对联为研究民间底层百姓的信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特定时代的对联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深深烙有特定时代的印迹。山西民间对联折射了清至民国社会风气的转变及民间思想的嬗变。特别是在清朝灭亡、民国初肇的政权交替之际,社会风气、民间思想有了新的气象。民间对联对研究清至民国时期山西底层百姓的思想变化提供了文献材料,清至民国的对联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也同样深深烙有旧时代的印记,需要我们辩证地吸收利用。(刘涛 张丽娟)
刘涛 运城学院特聘教授
张丽娟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