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范利平很多年了,但对他的了解似乎才开始。最初只是知道他在某行政单位做事。后来又知道他喜欢诗歌。但也仅仅只是知道了一点皮毛。他似乎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日常的,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世界。他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要照顾家庭,要面对柴米油盐……想来他在这些方面应该是做得很好的。他看重工作,承担的责任渐渐增加。他看重家庭,精心呵护,生怕有什么闪失。但他却不是一个只注重世俗生活的人,而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他也不是一个仅仅在夜深人静之时才独自感受诗意的人,而是一个希望把诗意带给别人的人。他参加了很多与诗、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在我看来,他参加这些活动并不是要获得什么利益,而是因为喜欢——无功利的、无回报的、无交换的。它们支撑了范利平的另一种世界,即非世俗的、精神的世界。他喜欢诗,并创作了许多诗。但是我发现他还喜欢书法、绘画,并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他有一些社会职务,都是与艺术有关的。如诗歌、古典诗词方面,以及书画方面等。尽管他没有张扬自己在这方面的成就,但仍然能够从他即将出版的这部新书中发现一些端倪。书中收录了他为自己诗所作的书法作品与绘画作品。虽然还不知道他书画的整体风貌,但仅仅从这几幅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他在书画方面是下过功夫的。可以想见,他的业余时间大致都用在艺术上了。这使范利平的人生表现出与常人有别的形态,在内心世界中存有从世俗生活中超拔升华的动力,使自己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那些美的、有意味的存在。这种存在虽然并不是现实的、功利的,但却是能够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的,可以增强人的幸福感的。也正因此,世俗的生活就具有了非世俗的意义。
现在,范利平的新书就要出版了。这对于他而言,是很重要的。此前,他已经出版了《泥土心香》《踏歌吟盛世》等诗集,并举办了出版座谈会。一些作品被各类机构、友人收藏。不过,即将出版的新书《心灵之旅》与一般著作不同,是一部由范利平作诗,众多书画家配图,图文并茂、诗画同刊的著作。这种体例在目前来看还是少见的。不过这也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范利平对诗歌、书画的那种喜爱之情。
大致来看,收录在《心灵之旅》中的诗作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凭借自然景观的心性抒发。或者也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是极为重要的。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典诗歌极为突出的特点。不过,古人往往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现诗人的精神状态,是诗人依托自然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绘。范利平的诗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了个人的内在情感形态,亦可以说他在诗歌创作中仍然承续或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如《武夷山行》:“碧水丹山九曲溪,芦荻摇曵鱼儿嬉。天游峰底盘玉带,伴我竹筏画上移”。这是对武夷山景色的描绘,但抒写的仍然是诗人的内在情感。说鱼儿“嬉”,并不是水中的鱼在嬉戏,而是诗人觉得鱼在“嬉”。而这种“嬉”的感觉是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画上移”,是客观情境的描绘,是诗人乘舟在武夷山水间的漂流。但认为是在“画上移”,就是诗人个人的感知了。第二方面是通过对客观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变化的情感。如生态园,现实中农村的景致,西柏坡的感怀,汾河的见闻等等。这类作品虽然是描写一种“客观”的存在,但表达的却是诗人对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进步的赞美,隐含着明显的价值指向。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变化的欣喜之情。在这部诗集中,还有一部分是对革命纪念地及革命先烈的描写。可以看出来,范利平对中国革命历史有极为强烈的关注。这与他的家世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说他的父亲范福田曾经给抗日将领徐积璋做过勤务兵。徐积璋是山西襄汾人,卢沟桥事变后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曾参加过忻口战役,因军功而升任少将旅长,并兼晋西南十八县保安司令。1938年,徐积璋率部在稷王山将门口一线迎敌,与日军浴血奋战,不幸被敌机炸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2015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当时的范福田在战场上目睹了徐积璋将军的牺牲。这不仅对范福田而言意义重大,对范利平而言,也是极为深刻的历史印记。他有一首写给徐积璋的诗《咏革命英烈徐积璋》:“抗日救亡赴中条,粉身碎骨血染袍。爱我苍生传佳话,壮烈殉国民族骄”。在这部诗集中,多有这样的作品。如《西柏坡感怀》:“领袖指江山,风雨卷狂澜。血沃中华人,伟绩千秋传”。从这样的诗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精神指向与价值追求。
当然,就《心灵之旅》一书而言,还有众多书画家的书画作品,主要是以书画的形式展示范利平的诗作。它们各有千秋,各具风姿,无疑为全书增色多多,应该能够受到读者的欢迎。由此也将进一步激励作者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来。
是以为序。(杜学文)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