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交通领域的亮点、重磅项目比比皆是——太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于今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全力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东向融入京津冀通道能力;临猗黄河桥于今年11月完成交工验收,我省高速公路出省口达到了31个;汾石、浮临高速近日即将建成通车,我省将较规划目标提前1年实现“县县通高速”;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
12月11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九场新闻发布会,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已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816亿元,完成总规划目标的88%。今年1—11月,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完成600亿元年度目标任务的95%。
全省通车里程将突破6400公里
我省不断完善交通设施网络,服务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把完善交通网络作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的重要任务。发布会上,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在高速公路方面,以贯通和扩容为重点,全省通车里程将突破6400公里,“十四五”前四年,累计新增通车里程700公里以上。普通国省道方面,以国家和我省能源运输通道提质升级和绕城改线为重点,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增一级公路270公里,933公里一级公路正在加快建设。
我省大部分面积地处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公路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为确保按期、高质量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我省多措并举保障项目推进。目前,汾石、浮临全省最后两个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已全线建成,预计年底前通车运营,届时全省117个县区将全部开通高速公路,较原规划时间提早一年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加快推进普通国省干线能源运输通道和县城过境改线项目,未来将实现11个设区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双贯通。县县通高速的实现,为全省发展搭起了一条条助力腾飞的纽带,它将串联起城市与乡村、沟通起资源与市场、连接起现在与未来,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数据看,“十四五”期间,我省累计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9356公里,年内将实现100%的较大人口规模(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99.7%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60%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
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方面,我省加快了高速公路长大桥隧智慧监测系统布局,选取63座高速公路桥梁投入1.35亿元开展集群化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在薛公岭、八盘山、虹梯关等104个特长隧道安装AI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隧道内突发和异常事件精准快速识别、实时预警。
交通装备更新不断升级,我省推动了车辆新能源转型,截至11月底,全省新增、更新城市公交车266辆,均为新能源车;新增、更新巡游出租车10742辆,新能源占比98.4%。全省新能源公交车比例96.31%,新能源巡游出租车比例71.65%,均居全国前列。全省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营运柴油货车已全部淘汰,提前启动了国四及以下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工作,预计到年底将淘汰8000辆以上。
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方面,我省积极发展新型交通业态,力争通过2-3年时间,形成一套具有山西特色的低空空域管理体系,助力我省通航示范省建设和低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路衍经济,一批低碳型、旅游型、消费型特色服务区先后开通运行,服务区充电设施实现全覆盖,充电枪位达到1542个,枪位占比居全国前列;在高速公路沿线建设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215.6兆瓦,累计发电16191.06万千瓦时,盘活闲置土地资源4万余亩。
三个一号公路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2023年以来,东方甄选、与辉同行专场推介山西,特别是《黑神话:悟空》流量加持,山西文旅火爆出圈,北京、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周边省(市)来晋自驾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人数明显增多。
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是我省锻造三大旅游板块、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助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开展交通强国建设交旅融合试点的重要载体。2018年,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全域旅游公路网规划,提出用10年时间,投资近千亿元,建设总里程1.3万公里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提前全线贯通,同步建成慢行道856公里、驿站144个、房车营地59个、观景台224处、低空游起降点14个、5G基站1.59万座。山西在仅占全国1.6%的版图上,编织了一张路景相融、路业相通、特色鲜明、规模最大的全域旅游公路网。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是山西全域旅游交通网的基础网。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连通全省各类交通节点,与现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高速铁路、民航机场共同构成了覆盖山西、通达全国的“1+3+11”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交通网(“1”是指全国到山西3小时、省会太原到设区市2小时、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的“快进交通圈”;“3”是指分别覆盖黄河板块、长城板块、太行板块的3个7日“慢游交通圈”;“11”是指以11个设区市为中心的3日“深体验交通圈”)。这一网络的形成,从数量上、质量上彻底改变了山西旅游交通的面貌。目前,山西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55条,通航城市91个(国内城市80个,国际及地区城市11个);铁路旅客列车直达全国29个省份,省内11个市全部开行高铁动车;重要旅游景区全部开通旅游客运班线、专线,开通旅游公交线路93条。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相连相通,覆盖山西全域,犹如一条彩带将531处国保单位、779处省保单位、976个旅游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在三晋大地“树叶状”版图上,绘就一幅绚丽多彩的壮美画卷。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从偏关老牛湾出发,主线贯穿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个县(市、区),大河奔流、百转千回的壮丽景观尽收眼底。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大同、朔州、忻州3市沿线336个景区景点,千年烽燧雄浑壮美,边塞景色别有风情。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覆盖忻州、太原、阳泉、晋中、长治、晋城6市45个县(市、区),连通云海山峰的自然风光与抗战老区的红色记忆,成为展示山西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和亮丽的名片。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还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幸福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连通全省11市113个县(市、区),覆盖5630个村庄,进一步密切了城乡联系,打通了城乡循环,活跃了城乡交流。大量的特色资源被盘活,大山里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康养民宿、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一个以旅游公路为轴线,“路、景、村、业”立体布局,交通、文旅、农业、商贸、生态、康养等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带动了21.4万人返乡创业就业,232.2万人稳定增收。全省涌现出黄河人家217个、长城人家66个、太行人家221个,许多无名小村变成网红打卡地,一些偏僻山村成为乡野休闲馆,实现了公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广大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
持续扩大优质高效运输服务供给
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持续扩大优质高效运输服务供给,全省11个设区市、117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依托省内一级客运站和重点景区设立旅游集散中心115个,开通4A及以上景区公交线路256条。全省有3个市开通“城市候机楼”、6个市开通“无轨高铁站”,乘客可享受一站式、无缝衔接的便捷运输服务。全省8个民航机场累计开通航线255条,通航城市91个,其中国际航线12条。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持续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和货物多式联运,全力打造“津海晋门、晋商冀港”出海新通道,目前河北港口集团已在我省8个市设立20个内陆港,货物集疏运效率实现大幅提升,山西至河北港口的双向运输运价进一步降低。会同省商务厅、财政厅联合印发《山西省铁海联运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支持铁海联运扩大规模。持续抓好公路保通保畅工作,全面规范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公路限速,大幅提升通行效率;大力推行集中式养护,最大限度减少公路养护对通行效率的影响;加快推进调度指挥、物资储备、运输投送、维护抢修“四个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路网韧性,始终保持路网安全平稳畅通。
保障群众安全出行始终是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要点。我省地形地貌复杂、部分高速公路建设时期早、重载车辆多且交通流量大,交通安全管控压力大。经通盘研判,我省选择了青银高速公路吕梁段为切入点,着力探索适合山区低标准重载大交通量高速公路的“平安示范路”建设模式,推动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自2021年创建以来,全线消除高风险路段,中风险路段占比控制在8.8%,交通事故起数下降56.3%,路警协同更高效,一般性突发事件60分钟恢复通行率达90%以内。但安全生产工作无终点,我省将以吕梁段创建为起点,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推动我省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李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