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庞善好 安红岩)6月21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国土空间规划是自然资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同市各县(区)规划于2020年陆续启动编制工作,普遍经过前期工作与专题研究、规划方案、成果编制与完善三个阶段。2023年上半年开始完善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并陆续通过县(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和县(区)人大常委会审议。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后,陆续通过省自然资源厅的技术审查和省国土空间规划领导组的审议。2024年3月22日,省政府批复大同市10个县(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大同市各县(区)规划深化落实《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大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相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各县(区)规划文本多为13章,按照“总则—规划基础与风险挑战—目标与格局—空间对策—实施保障”的规划逻辑展开,其中:
第一部分,主要基于现状基础,明确规划总体目标与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第一章为规划编制的总则和基础,第二、三章为目标定位与空间战略,着力将平城区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发展典范区,大同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功能承载区;将云冈区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典范区,综合能源基地与转型发展先行区;将新荣区建成大同市北部门户、生态涵养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将云州区建成重要的现代医药、装备制造基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康养休闲功能承载区;将阳高县建成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晋北新型化工产业基地,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将天镇县建成京津冀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新能源产业开发利用示范基地,长城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广灵县建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要的民俗文化传承区,生态休闲城市;将灵丘县建成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晋北重要的金属矿产基地,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左云县建成晋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能源基地,以边塞文化为特色的小城市;将浑源县建成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恒山北麓的文化旅游城市。
第二部分,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将大同市划定的574.42万亩耕地保有量和500.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3101.76平方千米、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390.50平方千米等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到10个县(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县(区)都在全市“一带两屏七区、一心两轴多点”的总体格局下结合各自发展实际进行了深化细化。
第三部分,围绕农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城乡融合空间、能源保障空间、国土综合化整治和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乡风貌塑造、中心城区规划、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等内容展开,其中设有省级开发区的县(区)还专章规划了开发区布局优化的内容,提出空间解决方案和用途管制规则。优化农业空间结构,推动农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管控,开展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加强城镇空间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做好分阶段时序管控,合理安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支撑乡村振兴。深化落实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科学合理布局能源矿产发展空间。坚持“四水四定”,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强化城市设计,优化空间形态、功能结构,凸显城市特色,优化提升城市能级,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统筹安排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管控,系统建设公共开敞空间,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引导土地复合利用,促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发展。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管理要求,保护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城市设计、村庄设计,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彰显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完善区域和城乡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中心城区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的公共交通体系。
第四部分,强化党的统一集中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与管理,实现治理现代化,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传导管控要求、近期建设行动等,完善相关附表。
下一步,大同市将严格按照省政府批复的要求,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做好《规划》的实施监督工作,将《规划》作为各县(区)发展的空间蓝图,充分发挥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不断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
【责任编辑 李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