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大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同市各级部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年来,大同市各级各部门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不断强化质量提升手段,扎实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市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为大同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质量发展方针,把质量强市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大同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顶层设计,“一揽子”加大政策供给。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体系,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由市长和县(区)长亲自挂帅的各级标准化和质量强市、强县、强区领导小组,定期进行质量工作安排部署,精准调度研判、适时有力指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全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大同市质量奖管理办法》《关于推动大同市“山习近平”公用品牌建设助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定,以及《大同市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行动计划》等有关产品、工程、服务等质量提升系列文件10余个,形成了全市上下协同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
二、强化典型示范,“一体化”打造区域品牌。组织开展第一届大同市质量奖评选,严格组织形式审查、资料审查、现场审核、陈述答辩,从34个参评组织和10名参评个人中,选树我市质量典型标杆,激励和引领我市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强化品牌升级打造,全力培优“大同黄花”区域品牌,“大同黄花”获评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列入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持续推动大同“山西精品”公用品牌建设,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同三利集团农业有限公司获证全省第一批“山西精品”,新指导推荐27家企业申报第二批“山西精品”。深化质量体系认证,利用ISO9001认证手段,指导帮扶大同市农林渔、食品加工、纺织制品、机械及设备、信息技术、化学制品等21个行业244家企业,以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和优良方法实施质量认证提升行动,38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优良案例33个。
三、强化标准先行,“一条链”突出标准引领。新成立养老、农业、气象、产品质量管理、卫生健康等8个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现地方标准研制更贴近产业和实际需求。全市现有云冈研究院、大同图书馆、天镇保姆3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市妇女儿童、浑源黄芪等4家省级标准化试点,浑源州署、天和牧业等6家市级标准化试点。各级各类标准制定和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全市新增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11项,市级地方标准13项,涵盖特色农业、文旅康养、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市场监管与农业农村、文旅部门联合发布《大同黄花标准体系》《恒山黄芪标准体系》《云冈研究院标准体系》,为大同市特色产业和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43项、行业标准110项、山西省地方标准4项,有力抢占了产业发展话语权。稳步推进“山西标准”标识培育工作,推荐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领域17家单位19个单品(含服务)为“山西标准”标识培育对象。
四、强化质量基础,“一站式”推进协同服务。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档升级,今年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2项,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317项,居全省前列。“山西省黄花及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正式通过验收,是大同市首个省级质检中心和全省唯一一家专门从事黄花产品检验检测的机构。省级化学类药品重点实验室药品检验参数达到149个,排在全省市级检验机构第一方阵。推进“惠企直通车”市场主体提升年专项行动,以“一站式”质量技术帮扶为重点开展入企服务,在浑源黄芪产业园区、大同经开区装备制造园区新设立2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技术咨询等全链条服务,服务企业1500余家,为1100家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减免检验检测费用970余万元。
五、强化安全监管,“一张网”强化质量治理。落实“抓行业必须抓质量、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压紧压实监管责任,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开展信用等级评价、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以“四季守护”行动和民生领域“铁拳”行动为中心,深入开展侵权假冒、缺斤短两、无证无照、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家装家具定制等专项整治,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成品油流通市场整治等专项行动,依法严惩危害食品、药品、重点消费品等质量的违法行为,2起案件获山西省“第一届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案例评审活动”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奖,营造了良好的质量安全环境。
六、是强化质量提升,共建“一盘棋”支撑发展。今年以来,大同市标准化和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牵头抓落实作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任务,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细化分解各领域的质量提升工作任务,压实部门责任。农业方面,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已发布《大同黄花杂草防控技术规程》《黍子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1项。云州区成功创建3.5万亩黄花菜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粮食、蔬菜、水果、油料、中药材等“特”“优”农产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圳品”认证,努力打造高质精优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圳品有效期内产品数稳定保持在211个、涉及生产主体130余家,认证面积约52万亩,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1个。制造业方面,科技创新赋能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大同市新晋升省级技术中心4家、市级技术中心4家。全市共征集山西省重大关键共性技术21项。工程建筑方面,制定了《大同市建筑工程质量建设标准(试行)》《大同市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指南》,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强制性标准规范,积极推进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实体质量管控标准化,要求各项目根据方案制作实物质量样板,作为全现场的施工标准,提升工程实体质量水平。服务业方面,2023年山西省第九次旅游发展大会暨云冈文化旅游季于6月29日在大同古城隆重开幕。大同市主动把握经济强劲恢复发展机遇,广邀各界嘉宾畅叙友情、畅谈合作,共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全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比对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的太原、运城等市,当前大同市知识产权工作和质量工作还面临着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高水平创造能力不足等条件制约。下一步,该局将立足大同的比较优势,科学精准谋划和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和质量强市建设,大力培育以知识产权、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大同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本报记者庞善好 安红岩
【责任编辑 王大元】